资料共享

    资料共享

    当前位置: 首页> 资料共享>正文

    “想当然”从何而来

    发布时间:2013-11-26 浏览次数:

    “想当然”是大家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用来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如果某人不依事实,妄加猜度的话,人们就会说他是“想当然”。

    “想当然”的本源可追溯至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曹操在官渡一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当时势力强大的袁绍。当曹操攻下邺城时,曹操的长子曹丕入城搜查,在袁绍家中发现了袁绍的美貌儿媳妇甄氏,曹丕在曹操的支持下收甄氏为妻。曹氏父子乘人之危,夺人妻室,受到人们的讥笑和谴责。北海孔融知道后故意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其实,历史上并无此事。曹操听了大惑不解,问他:“典从何出?”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说,用眼前的事例来推测,想必那是当然的了。为此,曹操很恼火,当孔融被人告发,说他有诲谩诽谤之罪时,他立刻就被抓了起来,丢了性命。

    “想当然”的事例很多,即使名人,也不乏“想当然”之事。诗圣杜甫,诗篇千古不朽,但他描摹桂林山水的《寄杨五桂州潭》却并不佳妙,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这就失实了。桂林盛产桂花,夸梅花何意?冬天也并不冷,又极少下雪,为何独吟雪?一查,原来杜老夫子根本没有去过桂林,是想当然耳。

    苏轼二十岁时,年轻气盛,以一篇《刑赏忠厚论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一举高中进士。苏轼在考卷中曾引用一个“典故”:当尧治理天下的时候,任命皋陶为法官。有一次,一些罪犯马上要执行死刑。皋陶说应该杀了他们,尧却说应该宽恕他们,两人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因此天下人畏惧皋陶执法严苛,而感念尧用刑宽容。欧阳修从未见过这几句话所说的典故。放榜后,他召见苏轼,问:“文章中的典故出自哪里?”苏轼回答道:“想当然耳。”欧阳修方知上当,对梅圣俞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物理学院 供稿

    上一条: 马年说“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