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处于人生的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8月5日至8月6日,学院“材料强国 彩云阳光”暑期社会实践团以“材料强国”为主题,线上采访了6位重庆大学的教师。
实践团成员线上采访教师
爱为学问之始
“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等选择匹配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如果是做科研,最好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研究方向,制定科研目标。”材料学院中心实验室教授袁媛老师结合亲身经历给出建议。
她谈到,她选择学习材料科学有一定的巧合,在大学期间与优秀的同学合作激发了她对科研的兴趣,于是跟着导师从化学专业过渡到了材料专业。也正是因为大学接触了科研,且在硕博连读后发现自己对科研越来越喜欢,所以最后选择到高校当老师,可以说,兴趣是袁老师最好的导师。对于材料专业的同学来说,学习的很多学科可能比较偏理论型,学习起来难免枯燥,这时候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对那些未知领域抱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时,才能保持求知劲头,从而促进更深层次的探索与学习。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兴趣都是激励同学们走向成功的关键。
研究学术 造就人才
“大学生的本职就是研究学术,不能不务正业;要有科研能力,才有全球竞争力。”建筑材料与工程系教授张育新老师如是说道。对于张老师来说,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也一直是他不懈的追求。
通过深入采访得知,张老师的团队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是单细胞生物“硅藻”,从开始研究到现在已经有九年的时间,在这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获得过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张老师表示,当前除了日常科研工作外,自己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培养人才,这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在重庆大学工作以来,他已经陆续培养了5名学生到自己的母校新加坡国立大学留学深造,其中已经有学生和他成为了同事,这便是一种传承。
潜心科研 务实创新
“作为一名材料专业的学生,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材料科学系杨艳教授、冶金工程系黎江玲教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徐戊矫教授以及装饰材料与工程系徐明均老师都抱有这样的信念,是老师们对未来青年一代的期盼。
杨艳教授是国际刊物《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的执行编辑,该期刊位居全球79种SCI收录的冶金与冶金工程类学术期刊第二位,JCR分区1区;同时还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镁合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在采访中她建议到:“如果喜欢科研,就要做好长远规划,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拓展跨学科领域,坚定不移地往前走。”但是在科研的道路上,总会遇到重重困难,比如此次突发的疫情打乱了很多科研项目的开展。然而,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必定要有排除千难万险的决心,务实务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方能为中国科研事业贡献力量,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蓝图添砖加瓦。
虽然此次采访在线上进行,但是老师们耐心专业地解答,让实践团成员对材料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实践团成员对科研充满了无限的憧憬。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材料大国,但多项与材料相关的“卡脖子”技术还未突破,青年一代的任务是要实现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转变,拿下“质”与“量”的双重保障,这便需要每一位材料学子自强不息为之奋斗,为打造材料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青年时期是人生关键时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要把学习、思考、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要充分发挥青年的创造精神,勇于开拓实践,勇于探索真理,把所学转化为行动去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