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吴明华:做不被定义的角色 与学生一起向阳而生
作者 :党委宣传部曹蔚 曾媛茜 徐珺琢
【编者按:躬耕教坛,强国有我。2023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9个教师节,也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的第一个教师节,学校党委宣传部和人事处联合开展教师节“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系列宣传,挖掘学校优秀教师代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故事,展现新时代新征程中学校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潜心研究、严谨治学的精神风貌。被采访教师的学术科研等大数据由学校图书馆提供。】
人物名片:吴明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导,国际传播与媒介话语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跨文化传播、网络文化、媒介表征的批判性话语分析、媒介与社会变化、媒介与女性发展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多个社科基金项目,发表多篇期刊论文,担任国际传播作品评审专家,英文期刊的评审专家。
“从重大出发又回到重大。”吴明华与重庆大学有深厚的缘分。从英语教育到外国语言学又到新闻传播专业,再到站在“三尺讲台”,吴明华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从教近十年,吴明华时刻保持一颗关注当下、展望未来、深思过去的心,她愈发地热爱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学生。
外语和新闻是我的一对翅膀
“外语和新闻专业都关注沟通与交流,尤其是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这是吴明华对英语和新闻两个专业共性的认识。本科英语教育,硕士外国语言学的经历使她对跨文化沟通持有浓厚的兴趣。“中国需要外知世界、内知国情的新闻人”,曾担任新闻发言人的赵启正先生来校演讲时的 这句话触动了她,吴明华毅然决定前往南半球攻读传播学博士,决心要做一名贯通中西文化的新闻人。可攻读传播学博士需要一个专业的切换,这是一个挑战。
她决定从实践出发,成为志愿者并担任阿德莱德电台New-voice节目的主持人,同时也兼任《中澳企业家杂志》记者。这不仅锻炼了她的英语口语能力,更把她与新闻传播学密切联系在一起。
“鱼是很容易忘记水的”,鱼在水中生活久了可能会忽略水的存在。同样地,一个人如果一直生活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中,也容易忽视自己所处文化的宝贵特性,也可能会失去对其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吴明华丰富的留学经历使她更加独立和自信,同时拥有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视野,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深刻洞察本质。
读博之旅让她不断地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她表达了这样的想法:“我想让学生意识到逻辑思维对新闻传播专业的重要意义,想把自己的心得分享出去,传递给更多人。”这也让她坚定了成为一名教师的决心,教师岗位为她提供了“讲好自己故事,聆听分享他人故事”的机会。
越过“超级低谷” 才能向阳而生
在教学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我想推行启发式教学,会让学生阅读大量的中英文参考文献,并在课堂上不断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而,这种方式并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这让她感到很挫败,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教师这一职业。
短暂的低谷并未让吴明华放弃,她很快振作起来。通过参加牛津大学的线上教学培训活动,她领悟到了“Science of Learning”的理念。她意识到,之前她主要侧重于教学内容的逻辑呈现,却忽视了学生多年养成的学习习惯。经过深思熟虑,吴明华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建立了全新的师生关系。
“我现在更多地扮演了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告诉自己要冷静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她更加尊重和鼓励学生,保持与学生互动,永远保持一种期待未知、开放包容的态度。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吴明华的教学过程更加顺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产生共情和共鸣。
沟通是一种力量
吴明华善于以语言为切入点,巧妙地使用比喻与学生沟通交流,使他们感到亲近,同时激发他们对自己的反思。因此,她被学生誉为“连挑错都挑得妙语连珠、趣味横生”的老师。有一次她对她的学生说,你写的论文就像刚出生的baby一样,还需要洗一下小脸或穿一件衣服,你的文章内容会更连贯,逻辑论证能力也更强。
此外,吴明华还经常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价。“我们从小就很少因为自己觉得‘我很棒’而感到快乐。” 自我评价可以激发学生未来的成长动力,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能力。
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吴明华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九个教师节,随着教龄的增长,她听到了“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价值呼唤,她希望能尽自己所能回馈社会。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激发了她更深的责任感:“我立志在小小的教育岗位上秉承‘心有大国,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我努力追求成为一个融合了‘经师’和‘人师’的‘大先生’。‘躬耕教坛,强国有我’,这是我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教育是塑造未来的力量,我将不懈努力,为教育事业贡献我的一份微薄之力。”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摄影:廖诗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