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正文
杜俊华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阐释文章
作者:钱婷婷/图、文 发布时间:2024-02-22 阅读量:

2024年2月21日,我院杜俊华教授在《光明日报》第2版光明论坛上发表文章——《引导更多工程师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他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因此,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是加快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升的现实需要。

杜俊华教授在文中强调指出,高等工程教育当与时俱进,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加快培养能够推动产业发展、适应企业需求的工程师队伍,成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首先要完善成长支撑,培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一方面,应推进新工科建设,突出产教融合,聚焦新型工业化任务,布局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专业特色学院,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面向传统制造业领域培养一批数字化转型人才、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先进基础工艺人才和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另一方面,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设计和良性循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加强“个人学术志趣+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发展诉求”的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鼓励工程技术人才锚定核心技术难题,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技术升级的促进和引领作用。

其次,搭建创新舞台,鼓励更多工程师在产业实践一线尽展所长。在顶层设计上,创新源头培养机制,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将人才培养对标国家重大产业布局、紧贴行业企业实际,让工程技术人才培育更加贴近产业实践,让研究问题更加符合现实需求,根据具体实践动态更新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专业教学标准,提高人才培养精准度。在渠道建设上,畅通产学研转化途径,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探索贯穿国家、省、市、高校、企业的一体化工程技术实验创新创造平台。

其三,健全评价机制,让更多青年工程人才安身安心安业。深化工程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持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帮助青年工程人才更好解决“成长的烦恼”,支持他们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

文章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4-02/21/nw.D110000gmrb_20240221_1-02.ht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