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是每个炎黄子孙都不可忘却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深夜,北平西南距广安门只有20多里的卢沟桥,突然响起隆隆炮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七·七事变”的隆隆炮声,震惊了世界,也惊醒了中国人民;日本法西斯的种种暴行,更激起了4万万同胞的民族义愤。抗日战争自此全面爆发。
在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迅速作出反应,事变的第二天即发表《通电》:全国同胞们!平津告急!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告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毛泽东、朱德致电蒋介石,要求全国总动员,并代表红军将士请缨杀敌。7月15日,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递交蒋介石,郑重声明:愿取消红军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准备随时奔赴抗日前线。
8月2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下辖第115、第120、第129师,共4.6万人。10月21日,又宣布将南方八省十三个地区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北伐名将叶挺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下辖第1、第2、第3、第4支队,共1万余人。
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和全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呼声中,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形成了。
为解救华北危局,八路军不待改编就绪,即在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率领下誓师出征,由陕西三原、富平经韩城地区东渡黄河,日夜兼程,挺进山西抗日前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军在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丧师失地,节节败退。防守宣化、张家口、大同等地的国民党军此时正纷纷退却,秩序混乱,华北大片国土沦陷敌手。而突然出现的整齐威武、斗志昂扬、纪律严明的八路军,勇敢地迎敌而进,宣传抗日救国纲领,号召各阶层人民组织起来抗战,犹如黑暗中的一缕明光,照亮了三晋人民。人们奔走相告,扶老携幼夹道欢迎,都将希望寄托在英勇挺进的八路军身上。
八路军并没有辜负民众的期望,入晋不久便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遗址
平型关战役中第115师某部的机枪阵地
八路军出师抗日时,中共中央军委预定八路军主力全部进至恒山山脉,以山西北部为根据地,向察哈尔南部、热河南部、河北西部发展,深入平津日军侧后,钳制日军的正面进攻,配合国民党军保卫华北。
但1937年9月中旬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日军以一个半师团沿津浦路向德州,以三个师团沿平汉路向石家庄进攻,以相当三个半师团的兵力沿同蒲路南犯,以正面进攻和右翼迂回相结合,企图击破中国的防御,攻占太原,夺取黄河以北,威胁河南,最后夺取山东,从而占领全华北。晋北方向之敌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兵团占领大同后,准备出山阴进犯雁门关;左翼兵团集结怀来、宣化,分两路西进,一路经蔚县、广灵前进,一路经怀安、阳原向浑原进犯,企图突破平型关防线与大同之敌在雁门关会合,而后攻占太原。在此情况下,八路军展开于敌军翼侧,在战略上立于主动地位,钳制日军进攻太原并阻止其继续南下,更有力地援助友军作战,9月17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改变原计划,采取新的战略部署。
正当八路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新的部署行动时,晋北的国民党军已退至平型关、雁门关内长城一线。这时,日军除由大同向雁门关正面进攻外,一路有蔚县、广灵经灵丘向平型关方向进攻。在国民党军的要求下,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指示精神,决定利用平型关的险要地形,配合友军进行平型关的正面防御作战。
9月23日,一一五师以独立团和骑兵兵营伸向灵丘、涞源方向,牵制与打击日军增援部队;以三个团的兵力于24日夜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公路东侧山地,以一个团为预备队。25日7时许,日军第五师团二十一旅团一部及辎重部队,进入伏击地域。时值秋雨刚过,道路泥泞,敌人的汽车、大车拥挤在山谷里,缓慢地向平型关前进。伏击部队抓住这一有利战机,立即全线出击,与敌展开白刃格斗,予敌以大量杀伤。处于绝境的日军虽多次反扑,企图突围,但均被击退。先期进至东跑池之敌军一部回援受阻;由蔚县、涞源向平型关增援之日军,亦被阻于灵丘以北和以东地区。被包围于小寨村至老爷庙一线之日军,在伏击部队的连续攻击下,战至13时许全部被歼灭。当日黄昏,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向东跑池日军展开攻击,日军突破国民党阵地,从团城口方向逃窜。这次战斗一一五师部队在友军正面防御部队配合下,共歼敌1000余人,毁敌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大量武器和军需品。
平型关战斗,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前线的第一个胜仗,也是全国抗战以来在战略防御阶段实施战役战斗的进攻战而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这一仗,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揭穿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也打出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鼓舞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华北人民的抗日情绪,坚定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