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科普向未来”系列科普活动 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3-02-06 11:23 浏览次数:

作者:沈雪莲一审:仉文岗二审:刘猛

2022年9月15-21日,由重庆大学建筑教育科普基地举办的“喜迎二十大 科普向未来”之“迎七秩”系列科普活动通过腾讯会议及蔻享学术直播顺利举行。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华建民、副院长仉文岗,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谢辉,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等12位建筑技术、工程建筑、能源应用、文物保护等领域专家组成“云科普团”开展专题科普讲座。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等机构专家,绿春县科学技术协会、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协会代表,以及近200名师生、社会公众通过腾讯会议参加了活动。活动期间累计9000余人次观看了科普直播。

重庆大学建筑教育科普基地为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由建筑城规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组成。本次科普活动聚焦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等热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仿生等科技发展前沿,传播科学思想、方法和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

undefined

9月15日第一场科普讲座介绍

讲座题目:《土木的力学与美》

报告专家:华建民教授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undefined

讲座介绍:史前人类居住于洞穴中,或构木为巢,居无定所,生食蔬果与鸟兽之肉,饮血茹毛,迁徙过程中抛弃老弱病残,生存率低。现代建筑坚固可靠,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社会建设趋向智能科学与人性关怀,老有所依,幼有所养,交通发展迅速,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深,随时可去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品尝世界各地的美食。一个土木工程,首先要确定的是骨架,而骨架的核心是力学计算。力学的出现,让人类不再依据经验来建造建筑,为建筑的整体结构造型、局部构件形状提供了科学依据。

讲座题目:《探寻山城建筑的奥秘》

报告专家:王宇航教授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

讲座介绍:在游客们的口中,重庆城就是一座“3D魔幻之城”,这里有穿楼而过的轻轨,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会让你仿佛穿越到一个虚幻的世界,作为重庆网红景点轻轨穿楼的李子坝站以及最具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洪崖洞”,无不展示着重庆山城的独特韵味和别样精彩。城在山中,山在城中,重庆的3D建筑到底是怎么建筑起来的?这些特色建筑会不会有一些危险存在。正是有了建设者们和科研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才可以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去探寻特色建筑的奥秘。

讲座题目:《“双碳”和我们》

报告专家:陈金华教授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主任

讲座介绍:早在古代,我国先人便采用“自雨亭”、“青云巷”、“地炕火道”等技术来营造冬暖夏凉的居住环境。自1902年,第一台空调诞生于美国之后,空调技术不断推广,大大改善人类生活、工作环境,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但空调的使用增大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诸多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断加剧,极地冰川融合,世界各国火灾、洪水、干旱、热浪等灾害频繁,已严重危及人类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2020年9月22日,中国基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探索研究舒适、健康、节能的空调技术,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讲座题目:《建筑防火的秘诀》

报告专家:王卫永教授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系主任

讲座介绍:火灾的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带来极大的威胁,也为社会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目前许多的建筑都是采用钢结构进行建造的,但钢材不耐火,在高温下强度和刚度都会急剧的下降,无防护保护措施的钢结构在火灾下20分钟就会倒塌和破坏。为了让钢结构房屋在火灾中不容易破坏,我们采用了许多科技手段让房屋更耐火,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给结构受力构件穿上厚厚的防火服,该防火服可以让构件在火灾高温下温度变化很慢,从而保持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为了合理的设计防火服的厚度和形式,我们需要研究材料和结构构件在火灾下是怎么破坏的,从而定量科学的设计防火服的材料和厚度,确保建筑在火灾下3个小时不倒塌,从而为建筑内部人员疏散和撤离赢得宝贵的逃生时间,也为消防战士提供更长的灭火时间。


9月17日第二场科普讲座介绍

讲座《大数据与建筑环境》

专家:刘猛教授

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

讲座介绍:人一生中约有80%的时间都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都影响着人们的舒适与健康。自空调被发明以来,人们得以对建筑内的环境加以准确的控制,但如何让环境舒适健康又节能一直是建筑环境调控的痛点。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无时不刻在产生着“数据”,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崛起,也让数据也无时不刻服务、改造着我们的生活。在住宅建筑中,小小的空调遥控器就囊括海量数据,其中可能就蕴藏着建筑环境控制的“密码”。海量数据在提供更多维度与更多数量信息的同时,也为数据挖掘带来新的挑战。如何让真正有用的信息不被淹没在“数据”海洋中,如何让“数据“发声”,使大数据真正为研发创新赋能,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数据挖掘的共性问题。

9月19日第三次科普讲座介绍

讲座题目:《建筑与声音》

报告专家:谢辉教授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

讲座介绍: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人对环境的审美体验是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协同交互完成的。从古希腊、古罗马剧场到中国古戏台、回音壁,从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圣马可教堂到工业革命的金色大厅,到当代悉尼歌剧院,观演建筑发展史更是荟萃了人类文明的波澜壮阔。建筑声环境不仅是物理环境,还要考虑不同人的感知与评价。从《诗经》到中国传统园林,因地制宜的声景营造体现了诗画审美的“意境”。具有疗愈性的声环境有益于人们的心理、生理健康,将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讲座题目:《当文物保护遇上现代科技》

报告专家:陈卉(会)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

讲座介绍:做好文物保护利用,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时代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物保护靠科技”“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为新时代文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文物面临地质、水文、大气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它们也会生病,也需要医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保护文物往往更注重传统的方式,基本局限于对单一文物病害的治理;但现在石窟水害、失稳、风化等多种病害叠加,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依靠科技的力量,才能提升保护水平。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文物病害的诊断和治理更加精准化、科学化。就如病人就医,可以利用X光、超声波等高科技手段,发现文物的“内伤”。在实施修复前,我们还可以借助三维建模、3D打印技术,开展文物虚拟修复,优化治疗方案。在修复过程中,科技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利用激光清洗技术,治疗文物表面霉斑、水渍等“皮肤病”。此外,我们还利用科技手段,实时监测文物保存状况,对文物健康进行随访,实现文物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的转变。总之,科技不仅会让文物 “活下来”,而且更会让它“活起来”。

讲座题目:《畅游桥梁世界》

报告专家:刘纲教授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实验中心主任

讲座介绍: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而桥梁是交通的咽喉所在。从赵州桥、钱塘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中国的桥梁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瞩目的成果。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铁路网络中的桥梁让天堑变通途,正深刻改变着神州大地的时空格局,重塑着14亿炎黄子孙的生活方式。中国著名结构工程专家周绪红院士指出:桥梁建筑作为建筑的一个分支,既便利了交通,亦装点了河山。有桥必有景,桥融于景,景点缀于桥,桥甚至作为地标性建筑,与地域文脉相融,与城市景观相映。桥梁结构是如何从伐木为桥演变到跨越千米海峡,世界名桥有哪些特点和不为人知的故事,桥梁科技未来如何发展,让我们一起畅游桥梁世界。

讲座题目:《从“四川泸定6.8级地震”说起》

报告专家:刘立平教授

重庆大学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室主任

讲座介绍: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次地震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这次地震造成了较严重的破坏,我们又如何防范地震?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地震。


9月20日第四场科普讲座介绍

讲座题目:《风力发电-从陆地走向海洋》

报告专家:李天博士后

讲座介绍:在当前世界能源危机和生态环境破坏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大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能源发展方针,其中风力发电在推动低碳能源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风力发电由古代的木制风车发展到现代的钢结构风力机,叶片长度可达到上百米,风能利用率大幅度提升,这源于人们对空气动力学原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创新。我国早期的风力发电场主要建设在平原地区,随着人们用电需求的不断上升,风电产业逐渐向山地和海洋区域发展,对风电科学技术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掌握山地区域风电场和风力机的合理布置位置,实现风能的高效应用,我们利用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技术分析风能的空间分布;为了实现风机在深海区域稳定发电,我们开发了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并通过科学设计使其可以抵抗强风巨浪的冲击;为了让大型风电场中的上百台风机同时安全有效运行,我们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了风电场的智能化运行与维护。利用科学原理与技术创新,风力发电从陆地走上海洋,不但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为我们的便利生活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讲座题目:《边界层风洞的发展历程及工程应用》

报告专家:闫渤文副教授

重庆大学风洞实验室主任

讲座介绍:风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一把真真实实的“双刃剑”,既能给我们带来诸多益处,如借助风力来抽水和加工粮食、利用风能开发清洁能源、帮助农民扬尽粮食中的碎屑和灰尘等;但又能带来产生诸多灾害,如破坏农作物、对房屋、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造成损坏,威胁人员生命财产安全。要利用好风这一把双刃剑,让其造福于人类,就需要充分掌握其脾性,熟悉它的发展变化作用规律。风这类流体运动的解析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作为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目前仍未有解析解,因此依托风洞开展实验一直以来都是最为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随着技术手段和研究内容的发展变化,从1901年美国莱特兄弟利用简易木箱制成的风洞开展世界第一架飞机的研制,到1916年德国哥廷根大学建成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风洞——普朗特风洞,再到目前世界各地各式各样的风洞实验室,如汽车风洞、声学风洞、环境风洞、建筑风洞等,风洞实验室经历了快速以及繁荣的发展进步,并一直为人类的交通运输、居住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的运行建设保驾护航。


讲座题目:《仿生土木工程》

报告专家:仉文岗教授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

讲座介绍:挖土为穴,构木为巢,我们的祖先就这样度过了远古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华夏先民逐渐抛弃树巢和地穴,开始打造地面上的建筑,于是便产生了“宫室”。到了秦汉时期,为了区别尊卑,宫、室分家,“宫”便由一般住房变为帝王居所的专有名词,而一般平民居住的房子成为“室”。宫、室、秦直道以及后来的长城、大运河、驿站、明城墙等均属于古代时期的基础设施。自古以来,基础设施就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加大土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是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并明确指出要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师法自然,仿生学是采用相关生物学知识体系去解决工程的重要学科,可为土木工程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原理和新理论。加强土木工程仿生科学与技术研究对加快构建形成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土木工程基础设施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决定意义。本科普报告系统讲述了土木工程仿生科学与技术及其重要应用,这些仿生科学与技术包括:土木工程仿生材料、仿生特种结构构件以及土木工程仿生构筑物等内容,报告将具体讲述贻贝、藤壶、沙堡蠕虫、细菌、珍珠母、睡莲、骨、龙虾壳、蜻蜓、蛏子、蛇皮、龟壳、船蛆、竹子、蚁巢等大自然杰作对土木工程规划、设计、建造、施工以及运维等工程活动的启示与启迪。

通过此次科普日活动系列讲座,科普基地向社会展示了我国在建筑技术、结构工程、环境营造、能源应用、文物保护等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及发展前景,也为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广大师生、社会公众提供了交流对话平台,激发行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

本次活动各专题讲座内容已剪辑为科普系列视频通过蔻享学术发布,欢迎各界人士观看推广。

(链接https://www.koushare.com/lives/room/473635,二维码

重庆大学建筑教育科普基将坚持学习和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科普工作提出的“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要讲话精神。利用学科研究优势和高水平基地平台,向社会各界公众提供更优质的科普服务,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方法,普及科学知识,让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感知前沿科技魅力,激发科技强国、务实创新的爱国精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