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宽教授:研究生教育需“因材施教+团队协作”有效结合
发布时间:2023-09-09

“因材施教和团队协作结合得好,研究生教育会事半功倍。”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宽表示,作为重庆大学一名青年骨干教师,深知科研在研究生的学习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他说,结合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既需要根据学生特质因材施教,还需要注重团队协作,才能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提升培养效果。

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宽

孙宽坦言,刚进入重庆大学工作时,从埋头看文献、做实验、写论文的博士生,变成了教书育人、带团队、做课题的大学教师。如何应对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成为了他当时的困扰。

那时候,孙宽作为教师,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繁忙的日常工作,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自己所学所知传授给学生,并获得学校和学生的双重认可。“所幸的是,学校里科研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给予了我很多帮助,指导我如何高效地开展工作和引导学生。与此同时,我也额外花时间阅读《教育心理学》《大学的真谛》等书籍,还和学生们多接触、多交流、多总结,逐步学习和掌握了与学生的相处之道。”

从事研究生教育多年,孙宽认为,“因材施教”在研究生教育中体现得很明显。每个学生的兴趣和擅长方向不同,作为导师要在前期细心观察学生,和学生进行交流,再结合学生的自主意愿,帮助他们选择适合的课题,并在之后的学习和实践中,给予相应的引导和支持。孙宽说:“只要学生愿意学,我都会‘手把手’教他们怎么设计实验、怎么解决问题、怎么撰写论文。”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研究生学习生活,孙宽十分重视“团队协作”,其中不仅包括对学生团队的管理,也有导师团队的建设。“我们有一个导师团,总共有11位老师,按照不同方向,学生和老师大致分成4个课题方向,每个方向每周会定期开小组会,一个月有一次全体大组会。”孙宽介绍,“在每月一次的大组会上,我们会安排学生进行口头报告,并鼓励师生们现场提问,以增强学生的信心,锻炼他们的文献综述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营造一个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

据了解,孙宽所带领的“柔性可再生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入选了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该团队不仅拥有自己的网站,团队成员的研究内容、科研成果及论文、组内文化建设等均有持续更新,还会经常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团队建设活动等,给师生们搭建了一个温暖互进的“家”。孙宽说:“我们团队有个传统,每年春节学生们会自己设计新春贺卡和春联,课题组再寄送给亲朋好友,算是个很温暖的小惊喜,而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

“我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比较传统,简单来说就四个字‘跟师学艺’,就是我读书时老师怎么教我的,我就怎么教自己的学生。”孙宽表示,尽管学生处于不同时代背景和不同年龄阶段,对学生的高标准、高要求始终不变。他认为,一位优秀的研究生必须具备“主动、规范、严谨、踏实”的求学态度,主动学习求索,严格遵守规范、严谨论文写作、踏实钻研学术。而这也是孙宽的博士生导师当年对他的教导——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此外,孙宽始终坚信:为师者,身为范。“无论是穿着、言行、工作、行事,我会不断审视自己、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专业和生活中,都能给学生做一个好榜样。”

Baidu
map